查看原文
其他

秀的不是优越,“凡尔赛”没有文学

青春北京 青春北京 2021-02-12

近日又一网络热词走红——“凡尔赛文学”,用一句话来总结其含义就是“用最低调的话,炫最高调的耀”。

“凡尔赛文学”并非真的文学,和法国也没什么关系。运用凡学的场景多见于社交网络(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么说话的人也不少)。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经意间地表达由“爱与财富”带来的“甜蜜负担”,拐弯抹角地炫耀高品质生活,围观群众的羡慕与仰望是他们持续产出“凡尔赛文学”的动力。


比如,近日有一位受到网友关注的博主,其微博内容就被网友称为凡学的代表。



然而,走红之后,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其博文内容的真实性。比如说老公从家走到火锅店要15分钟,评论区就有人问,你家不是住别墅吗?用苹果手机截图表示自己转账金额的图,显示是安卓手机。但她并未对这些质疑做出正面回应,而是发广告带货。


不过,网友们也对其博文进行了模仿,玩起了“凡尔赛文学”接龙


在网友的品鉴热情之下,《小时代》也被奉为“凡尔赛文学”的经典教材,有网友总结道,《小时代》里不管名词、动词还是形容词,之前都要加上品牌名作定语,翻白眼不能叫翻白眼,而要写成“在Prada墨镜后翻了个白眼”。
 

实际上,凡尔赛文学早已经在社交网络流传了大半年,正是微博网友@小奶球 将这种“明明没有一句话在直接炫耀,却能明确感受到发言者溢于言表的骄傲”的表达方式总结为“凡尔赛学”。她在接受《南方周末》的采访时表示,“凡尔赛学”这个名字的灵感来源于讲述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《凡尔赛玫瑰》。

日本漫画《 凡尔赛玫瑰》

“就想用这个词来嘲讽那些人,他们无疑就是想用一种‘朴实无华’的语气来表达高人一等的感觉。”@小奶球 说。同时她还总结了“凡尔赛文学”三要素:先抑后扬、似贬实褒灵活运用自问自答和熟练借用他人评价。
 

英国作家阿兰·德波顿在《身份的焦虑》一书中提到,“我们的人生以两种爱为贯穿的主轴,第一种是对两性之爱的追求。第二种是对世人之爱的追求。”
 
“世人之爱”其实就是一种被爱心理,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、欣赏、肯定。不同于直抒胸臆,“凡尔赛文学”中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正体现了当事人其实是想获得围观者的认可。德波顿用了一个比喻,来说明我们内心的脆弱:“我们的自我形象,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,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,而他人的冷漠和忽视,则很容易把这只气球扎破”。

有网友发现《武林外传》的韩娟也是老凡尔赛人了


用一些戏谑的方式自嘲无可厚非,然而过于在意某些外在事物而非内在,恰恰是个人缺乏自信的表现。当个人的自信过度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时,其内在其实就像德波顿说的那个气球,空空如也。
 
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展现中,炫耀者有意无意地体现了高人一等的态度。如果围观者将凡学传达的价值观信以为真,甚至将追求物质生活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,只会让个人深陷焦虑无法自拔,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。
 
在戏谑玩梗的同时,凡学也是一种警醒,唤起了人们对真诚的渴望。正如豆瓣“凡尔赛学研习小组”的小组简介中所言:

“凡组的作用也许就是把侵扰日常生活的炫耀+自恋型人格的毒用一种滑稽化的方式排解掉,自我感觉良好的炫耀式发言实际上是有外部性的,正常人不会留言直怼,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往往不胜其烦。如果凡学发扬光大也许就不会看到那么多套路化的炫耀方式了,也算是净化网络和言论空间。再进一步说,如果能让凡po们意识到自己价值取向中的问题,把注意力转移到美好生活的实质上,而不是刻意营造一种虚伪的、代理的自我感觉良好以及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交散发上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”


少一点套路,多一点真诚,脚踏实地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哲学。
 


参考文章:

《“凡尔赛文学”为什么突然火了?》,书单,2020年11月11日

《看完火遍全网的凡尔赛文学,我整个人都不好了…》中国新闻网,2020年11月11日

《微博爆火的"凡尔赛文学",究竟是什么梗?》,观察者网,2020年11月11日


编 辑 | 张姮姮   校 审 | 刘 青  校 对 | 白琼瑜

推荐阅读(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)

这么多点赞、分享、在看,

你们真是团团甜蜜的负担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